1.如果是繼續做學術,那論文發表最重要,你有什么樣的publication,什么級別,多少篇,這些是影響你以后能進什么級別高校,是講師開始還是副教授開始,甚至你的工資的最重要的因素。盡管國內關系比較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像樣的(至少達標的publication),關系也不好用,大牛、院長的學生最終能留校或者去不錯高校的還是極少數。是他們的學生,并且publication比較好(至少達標),這是最好的。
2.如果是以后進業界,以商科為例,這時publication就不那么重要的,只需畢業要求,然后積累實習經驗、人脈。與本科不同的是,這時期如果你認真利用你的身份、學院資源、導師資源,你可以積累一些關系較深的人脈,而不是像本科生那樣僅限認識。這些人脈中有的會是影響你擇業的重要的人,有些會成為你以后職場的貴人。但是不管怎么樣,自己在這個階段不要把自己當學生看,把自己當大人,盡快適應成人社會的規則。
3.如果是以后當公務員,包括選調、考公務員等,這時,學生會經歷比較重要,盡量讓自己混到學生會主席、副主席的職位。
多參加一些黨組織相關的活動,比如青年馬克思活動、各類黨建活動等,然后利用自己的身份、導師資源、學生會資源、學院資源,多結交一些公務員朋友,他們中的可能最后只有一個人在你關鍵時刻能幫上忙,但關鍵時刻一人就夠了。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結交人脈得自己有用,這一點沒有錯。但是在博士階段,自己的作用不會很大,不可能給一些級別較高的人提供幫助,別人也不會指望你能提供什么幫助。這時你要做的是:
一是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與潛力,讓他覺得你是個可造之材,以后有大用。
二是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有需求,有大需求,有小需求,你總能滿足一些他某一個小的需求。
三是把這個關系維持好,平時多聯系,多匯報自己情況。這種關系只有在關系到自己的前途命運時才用,平時多聯系,一般的事不要找他幫忙。
讀博的目的不同側重點當然不同
為什么要讀博?是為了學術,希望以后能做大學教授?還是為了移民美國?還是為了回深圳拿孔雀計劃?
大體來說,想做學術,看導師水平。想移民美國,選美國學校而且最好能支持你修cs課的那種。想拿孔雀計劃,看國際排名。
博士畢業選擇國外還是國內?
在中國讀博士的問題在于有水平且靠譜的導師少,導致讀博士的收益方差很大,不一定比工作幾年的收益高。很多人到國外快畢業了才意識到,國內211靠譜的導師恐怕不足5%,985靠譜導師10%,nus靠譜導師20%,美國一流名校30-40%,每個學校里都充斥著大量不靠譜的導師。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所以大而化之的講,國外讀博更好一些,總體國外導師的水平高于國內。
當然這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專業。此外,你也可以說新加坡雖然拿的少但是早九晚五舒服啊,國內拿得多但也得996啊。是這樣的,所以同時要看個人選擇。
最后總結
1.所有高校的博士的對比,一般只會發生在讀博剛開始,認為自己進了名校讀博就更厲害,但越到最后越看你的成果,你的出路,你以后混得怎么樣。
2.國內還是國外、學校、導師,這些都看,但對于不同的規劃來說,權重不一樣。如果是做學術,是否有海外經歷很重要,導師水平、人品、是否有時間指導你或委托厲害的人指導你,很重要。如果是進企業或者公務員,名校平臺很重要。
3.土博沒有一文不值,搞學術最終看你的publication,你就算是歐美PhD,但沒有文章,也不會招你,就算招進來后不能持續產出文章,也有被解聘風險。進業界、考公務員,土博甚至占有優勢,除非你是國外頂級名校。比如中央選調生只面向十幾所985選拔。
4.最關鍵看什么取決于你對自己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