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雪隆區最出名拜祭白虎打小人就是位于敦李孝式路和吉隆坡富都路交界處的仙四爺廟(Sin Sze Si Ya Temple),該廟舉辦打小人活動已邁入156年,也是馬來西亞第一間申請列入國家文化遺產的華人廟宇,吸引不少信徒、游客到訪,初一十五香火特別鼎盛!
每逢驚蟄日,許多善男信女都會拿著廟宇準備齊全的祭品,例如吉紙、百解、香燭、雞蛋和肥豬肉等到廟祭白虎和打小人。
許多信徒更會帶著家人的衣物前來拜祭以驅走霉運,不少民眾認為,祭白虎打小人可以在未來一年運氣更好、遠離小人,事事順利以及祈求一家大小出入平安。近年來亦有不少年輕人會到廟打小人祭白虎,抱著未來凡事順利無阻的心態來拜祭。
在打小人之前,他們都會把肥豬肉拿到白虎塑像口中抹一抹,寓意喂虎爺用食,之后再撒芝麻綠豆,破除所有的晦氣。在廟宇負責人的指導下,民眾也以香燭點灼小人紙上的人物嘴臉,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里不會招惹口舌是非。
完成該程序后,民眾就會開始進行“打小人”儀式,只見他們口中念念有詞,利用鞋子拍打小人紙,以驅趕小人及厄運。為保一年平安順利及獲得貴人相助,民眾隨后也會在墻壁上貼“貴人綠馬”,且貼得越高越好,象征高高在上。
擁有超過200年歷史的檳城椰腳街觀音亭,每年都會進行驚蟄日打小人儀式。因此許多善信每年的驚蟄日,都會聚集在觀音亭祭拜虎爺“打小人”。
根據部分善信講解,拜虎爺“打小人”必須攜帶含有豬肉類的食品祭拜虎爺,因此有者攜帶豬肉、生豬油或肉包,不然可以攜帶鴨蛋取代。
供奉豬肉或肉包寓意著,白虎吃飽了不再出口傷人;豬油抹在白虎嘴上,寓意著白虎滿口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鴨蛋塞滿嘴,寓意是非難開口。
在疫情前,在打小人時,負責打小人的職員會要求祈福善信向小人吐口水。然而如今基于疫情及衛生問題,已經取消以上吐口水程序,僅要求善信用腳踩紙小人三下。
另外,椰腳街觀音亭拜虎爺“打小人”的程序為,善信先向廟內的柜臺購買祭拜虎爺金紙,接著排隊等候祭拜虎爺“打小人”。待輪到打小人之時,將金紙交給工作人員,同時將自己的名字、職業及住家地址等個人資料告知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就會開始念起祭文,使用利器在一張印有21種壞事的紙上不停刺,象征著這些是非惡運可以遠離;接著會將白紙人丟在地上,要求善信踩3下,象征著阻止小人作怪。然后要善信往虎爺像撒綠豆,象征著驅走四方小人,然后到廟外向虎爺上香膜拜即可。
在擁有110年歷史的巴生宗孔堂和巴生百家利城隍廟,每年的打小人人潮有越來越多的跡象,有時父母也會帶兒女一起來,讓民俗一代代傳承去下。
每年驚蟄日,怡保壩羅古廟都會人來人往、香火鼎盛,來自各地的善信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趁這個特別的日子,隨同家人前來祭拜白虎和打小人。
踏入廟內,能看見負責打小人的神婆一邊口中念念有詞的咒語,一邊拿鞋子擊打小人紙,最后再把小人紙放入化寶爐內化掉;當打小人的過程完畢后,善信就能貼上貴人紙祈求獲得貴人相助。
為配合驚蟄日,當天一早柔佛古廟已將虎爺公請到殿外,開放讓善信奉祀貢品。
根據資料指出,驚蟄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字面上就是春雷打醒冬眠中的蟲蟻。相傳在以前的農業社會,農夫為了防止蛇蟲鼠蟻破壞農作物,必須選擇良辰吉日,拿著棍子到田里敲敲打打驅蟲。久而久之,人們將這個動作延伸出趕走小人、驅趕霉運之意。